葬式、葬礼
中国历代的葬法有土葬、火葬、**(鸟葬)、树葬(挂于树上)、野葬(弃野)、瓮棺葬、悬棺葬、岩棺葬、洞葬、水葬、海葬、衣冠葬等等。
夏代的人“事鬼敬神”,其灵魂不灭的观念反映在厚葬的盛行;商代人“先鬼而后礼”,殷商的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期望与阴森恐惧的鬼神世界里。据统计,殷墟出土的卜问鬼神的甲骨达十多万片;其祭祀对象之广泛、名目之繁多、活动之频繁和仪式之隆重,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。商代是我国古代厚葬的**次高潮。以商代第23代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为例,该墓发现有殉人16位、殉狗6只,出土青铜器468件(不含109个小铜泡)、700多件玉器、560多件骨角器、63件石器、47件宝石制品、11件陶器、15件虾器、3件象牙器皿以及2件残片和近7000件海贝等物。包括了礼器、乐器、兵器和众多的生活用品。
周朝时代,人们“敬鬼神而远之”。其重民轻天、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,反映在丧葬中,殉、祭奴隶和随葬青铜器与商代相比,都呈减少趋势。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王室权力的下移,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,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对人死后有无灵魂产生了怀疑。在“神”与“民”的关系上,要求摆脱神主人事的状况,主张“民”脱离神的摆布,成为“神之主”。
至战国时期,中国隆重而繁琐的丧葬程序即已基本具备,如儒家**为重视的“三年之丧”,已具一整套仪式。而自有丧葬礼仪开始便产生的等级礼制规定日益森严。
东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,促成了大家族墓地的兴起,一直影响到后代。